宋代,苏颂家族科第辈出,英才竞立。清代,一些着名文人学者在为苏颂长孙苏象先所写的《魏公谭训》作序时,道出其原因。梁章钜指出:“殆家范传守实有维持于不坠者,乃克臻此。”意思是,苏颂家范良好,而且代代传承、坚守,从不丧失,才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所说的“家范”,包括家庭伦理关系、道德标准和治家方法等。他们认为苏颂家族“德厚流光”、“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那么,苏颂的家范,或者说家教、家训、家风有哪些呢?我主要谈两方面:勤学成才和勤俭养德。
勤学成才
1. 博闻强记,触类旁通
苏颂从小注重学习,读书写字是每天必修的功课。苏颂故居芦山堂门口原本有一座洗马池,约长100米,宽60米,深2米,是苏颂先人练兵洗马之处。苏颂幼时读书写字,常到洗马池洗笔墨。苏颂5岁时,祖父、父亲就口授《孝经》,教他背诵诗赋;几年后,又诵读《五经》,学习《尔雅》,掌握声律。后来,同安人为纪念这位伟大乡贤的学习精神,将洗马池改名为“洗墨池”,芦山堂开办的学校就叫“洗墨池小学”,以激励年轻的学子们。可见,洗墨池遗迹,是苏颂幼时发愤攻读的物证,墨池诗卷是苏颂一生事业发轫的象征。
苏颂在中进士以后,当了11年地方官,于1053年调入京师(今开封)任馆阁校勘9年,这是北宋朝廷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机构。苏颂每天编书、写书、校订、补白,花费了大量心血汗水。同时,他每天默记、背念2000言,晚上回到家中,就书写于方册上。9年间,家中藏书数万卷,都是馆阁的“复制品”居多。宋神宗曾经问苏颂:“你家一定有许多好书、异书,不然,你们父子怎么会如此博学呢!”苏颂对答:“我家只传‘朴学’,我就会硬记、背诵而已。”宋神宗说:“这就尤其难啊!”(“朴学”指汉代经学中的古文经学派)
事实上,苏颂不是硬记、背诵而已,而是“笔枯手成胝,眠稀目生晕。”笔写秃了,手磨出老茧了,夜以继日地书写、苦读,眼睛都眩晕了。所以《宋史》称苏颂“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广博的知识,使他触类旁通,既有多领域的成就,又对事物的理解具有深度和高度。
2. 励志科举,不从门荫
按照当时的“任子制度”,官吏子弟有世袭为官的特权,这是纨绔子弟们醉心追求的“前程”与“出路”。苏颂的父亲苏绅想让苏颂荫补京官,苏颂断然拒绝,跪地乞求道:“愿励志科举,不从门荫。”苏颂还劝自己的两位弟弟,要凭自己的才能考取,而不靠父辈的门荫为官。起初,苏绅震怒,大骂苏颂:轻视朝廷,教唆二弟,不忠不孝。继而冷静一想,认为苏颂的决定,是勇于进取的有为之举,便大加称赞儿子们刻苦自励的精神,勉励他们取得成功。
苏颂参加省试,文章列为高等,可惜,他在《斗为天之喉舌赋》中,“闻”字押声错误,将去声当作平声,被作为不合格处理,名落孙山。苏颂知道自己因“声病”而落榜,便潜心学习音韵学,精研字书,所以他写起长诗,御韵押声,得心应手。第三年参加考试,他成竹在胸,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左右逢源。主考官欧阳修、张方华批阅试卷时,啧啧称赞,一致推荐苏颂为第一名。苏颂完全凭着自己的才学走上仕途,开始他勤政爱民的官宦生涯。
在宋代,科场舞弊,靠贿赂中举、靠皇亲国戚升迁的事,比比皆是。苏颂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和特色,强调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立身处世。他想杜绝“合法不合理”的走后门歪风邪气,坚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仕途,这给子孙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良好而切实的影响。子孙们都志存高远,奋发学习,不依赖父母辈。所以苏家多代相传,人才辈出,中进士、任高官不乏其人,见证了“良好家教是家世兴旺、事业成功的根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3. 行完学富,德才兼备
苏颂在《议贡举法》奏疏中,直言“国家取士,行实为先”,再要求“行完学富”,即品行完好,学富五车。这就是要求学子们包括子孙们认识道德最为优先、最为重要,即他所说的“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在1000年前的封建社会,苏颂能提出德才兼备、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苏颂本人勤奋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他集古今之言、汇众人之意,进行分析、综合、思考、提升,探寻出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苏象先在《魏公谭训》记载:祖父苏颂形象地把抓紧时间,比喻为雄猛的飞禽走兽捕捉食物一样,说“时哉!不可失也。”教育子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要有获取知识的紧迫感,才有积累知识的成就感。
苏颂因为自己不从门荫,所以在他当官时,选人任用决不徇私舞弊,始终遵循已定的典章制度。他将地方官员考核分为三等,根据优劣决定是否升迁。优等是“能用善道谕民,勉末游而归本业,致狱讼稀,简而盗贼衰息者。”苏颂特别强调优良道德的教化作用,地方官要引导游民回归本业(当时指农业),好的管理使被捕入狱者、互打官司者大大减少,偷盗抢劫也平息了,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样实干的人,一定会让苏颂看中而选用。
4.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苏颂要求子孙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他的家教以孝为本,《魏公谭训》中,有专章讲述苏颂家族孝悌传家的历史。先祖苏光诲,母亲80多岁,每次奉上的食品,必经他自己调理,母亲有病,他守候其旁,衣不解带,药必亲尝,焚香祈祷,寝食皆废。苏颂除了以先辈作榜样,也以自身孝敬尊长的往事,教育子孙。《宋史·苏颂传》就记载苏颂出知婺州时,在江水中救母的事情。
苏颂强调言传身教,以身施教。他的外祖父曾经赠诗:“妇翁清白传儿女,莫把珠玑缀绮罗。”苏颂常引以为戒。
苏颂公事繁忙,但决不忽略自己的家庭责任,不溺爱子孙,而是从严要求。例如,他说:“戒小儿手不持钱,不惟防误咽,亦恐坏其行志。”意即清廉、节俭教育,要从幼年抓起,从点滴小事着手塑化心灵,长期坚持养成习惯,通过示范引领,文化熏陶,必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勤俭养德
1. 勤俭持家,衣食随缘
优良家风、家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础、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道德力量。苏颂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子孙随处节俭,随身节俭,随手节俭,让涓涓水滴,汇成长江大海,一旦产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效应,就能营造社会氛围,形成社会风尚。
苏颂说:“食不贵丰而贵洁,味不贵厚而贵和。”从勤俭持家、衣食随缘,引申到文章之体:“意不贵异而贵新,事不贵僻而贵当,语不贵古而贵淳,字不贵怪而贵奇。”从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延展到戒除贪欲、与世无争,即他在诗中所说:“心虚大道合,干直贤人同。”
2. 勤劳节俭,廉政之基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苏颂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抱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有理想抱负的人,为政才能廉洁奉公;要想有这样的抱负理想,首先要增长自己的见识,“学以成知,思以达智”。苏颂在诗中告诫后人说:“仓充鼠雀喜,木落狐兔愁;青史有遗训,勿为来者羞。”如果吏治腐败,招权纳贿,必然导致盗匪丛生、道德堕落、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会永远让后人辱骂。
苏颂深知,官员本身及其家庭、家族的勤劳节俭、道德高尚,是国家的廉政之基。官员的堕落,必然导致全民的堕落,反之亦然;骄奢淫欲和贪污腐败会相互转化,前者是后者的主要乱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3. 心宽位正,感恩敬畏
古人云,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苏颂既忠君爱民,又敢于反对君王“以制代法”的随意性。为了维护真理,主持公道,保护百姓利益,他不怕丢官,不怕杀头。宋神宗、王安石要破格任命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但苏颂认为这种任命没有规范,又发现李定品质恶劣,作为知制诰的苏颂,五次抗旨,拒绝起草任命书,结果被宋神宗免去知制诰职务。但他绝不后悔,具有“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事后证明,李定是一个投机取巧、逢迎取宠的败类。
苏颂感恩国家,感恩朝廷,感恩祖先,敬畏法律,敬畏百姓,敬畏神明。他深信:“唯有丹诚贯金石,风波飘荡任沉浮。”“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
4. 修身齐家,养德治国
苏颂是儒学的崇拜者,他追求儒家的“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苏颂深谙“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道理,所以他从管理好自己家族的事务入手,这在《魏公谭训》中表露无遗。(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取知识)
苏颂以俭朴自持影响家族,以为政清廉影响政坛,以官员奉公守法影响全民,达到养德治国的目的。其过程就如《中庸》所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归结点在笃行,即努力实践。实况表明:官员中的吃吃喝喝型、应酬花费型、逢迎拍马型、好色情欲型者,必然操守不佳,贪污犯案。所以苏颂主张严惩这类官员,从上到下,戒除贪欲,厉行节约,以达到政治清明。
苏颂的言行与我们今天“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在弘扬苏颂精神的基础上,学巧思,施巧劲,讲创意,拼创新,养德治国,依法治国, 让节俭节约成为全民的共同行动。
苏颂虽非完人,但绝对是一位好人。所以朱熹对他作了一个千古绝唱的评价:“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