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苏颂科技教育基金会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苏氏  眉山文章好  黄山古韵香

 
文章附图

苏氏:眉山文章好,黄山古韵香

柯万英

中华苏氏均是同一始祖——昆吾的后代,因此有“天下无二苏”之说。2012年人口普查,苏姓人口600余万,居全国第41位。华东知名景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一支苏氏族群。

一、苏氏起源

眉山《苏氏宗谱》称苏氏出自高阳氏(颛顼):“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昆吾始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

《世本》《元和姓篡》均载:“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邺西苏城是也。” 《新唐书》:“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古籍均指明苏氏是颛顼的后裔,得姓于苏国,始祖是昆吾。

颛顼(高阳氏)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8子;娶胜奔氏之女生子称,称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在中原生活,后代迁徙到关中、江淮、岭南等地区。重黎和吴回也是老童(卷章)的部族后裔。其中心地区是中原。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6子,分别是樊、惠连、钱铿、会人、辔牲、季连。其中,樊封昆吾为己姓。

诸多苏谱公认昆吾是苏姓的先祖。陆终之子樊封于昆吾(今河南濮阳县),其族称“昆吾部族”,其首领称“昆吾氏”,即苏氏宗谱所称“昆吾公”。距今4600年至4100年。

昆吾之子叫忟,是夏代末年的诸候伯。他的封地在邺西苏城,称“苏国” 。苏国的中心在今焦作市的温县,东达卫国(今濮阳),南达王城(今洛阳),东南达郑国(新郑),西南达虢国(今三门峡)。历史文献中称苏国国君为:“苏氏”、“苏子”、“温子”。苏国首领任朝廷司寇,称作“苏公”。

商朝末年,商王室讨伐“有苏氏”——苏国。有苏氏出了个美女叫“妲己”。《史记·殷本纪》称:商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纣王因喜爱苏妲己的姿色,带回朝歌,朝欢暮乐。

春秋周惠王时,苏国卷入了周王宗室的宫廷纷争,招来亡国之祸。公元前711年,齐桓公夺苏子之邑给郑庄公,苏国灭亡,苏君逃亡到卫国。苏国后人以苏为姓。

苏国灭亡后,远徙他方的苏人记住了“河内”,并由此形成了苏氏“河内派系”。苏氏世居河内(在河南省),先秦时有人移居湖北,着名人物有春秋楚庄王时冒死进谏的大夫苏从;一支移居东周洛阳,有着名的苏秦家族。

战国时,苏人主要聚居地在洛阳。洛阳苏秦以鬼谷子为师,出道后,西至秦国,东去赵国,南到荆楚,多次到赵、齐、魏等国活动,游说诸国,连横抗秦,身负六国帅印,有效地阻止了秦国南下东进。后世称苏秦为“纵横家”,今称外交家。苏秦的兄弟苏厉、苏代也十分有作为,均是外交干才。苏秦之子廷奇(居相位),苏廷奇五世孙苏胜,徙居杜陵。十世孙苏建为平陵侯。

西汉初,朝廷迁徙人口充实关中,苏氏由河南河内迁入秦川,其中一支迁至陕西省武功杜陵,后形成武功郡望。汉武帝时,苏秦第十代孙苏建,原籍杜陵,随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因战功卓着,被封为平陵侯。平陵在今陕西兴平,古属扶风郡。苏建一家定居于此,后形成了“扶风苏氏”郡望。苏建有三个儿子,长子苏嘉,次子苏武,少子苏贤。苏嘉做过奉车都尉,苏武就是在北海牧羊的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苏嘉的第七代孙苏章,汉顺帝时当过冀州、并州(太原)做刺史,他的子孙世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后遂有苏氏赵郡郡望。

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苏弘,在汉武帝时任司马,因功封为海常侯,其侯国在琅琊,太初元年,苏弘死,无后而国除,前后共7年。

赵国相苏嘉因平定吴楚之乱,而受封为江阳侯,封国在今四川泸州一带。江阳侯共传四代:苏嘉、苏序、苏明、苏雕。

东汉时期,陕西“武功”苏建的后代——苏章家族极为着名。苏章为扶风平陵人,他的祖父苏纯为中陵公侯。苏章官至冀州刺史,他的哥哥的孙子叫苏谦,曾任金城太守。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第一次是唐初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第二次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北宋政府时平定梅山蛮,苏氏有幸免者逃到今广西、广东、云南、山东,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全国苏氏最着名的郡望有:武功郡(陕西眉县),是苏氏早期的郡望,后分迁发展的郡望有:扶风郡(在陕西省)、蓝田郡(今陕西蓝田县) 、河内郡(今河南怀县)、河南郡(今河南原阳县)等。

三、从栾城至眉山

到了唐代,苏建的子孙分为六派三族。六派是:赵郡苏,襄阳苏,武邑苏,武疆苏,蓝田苏,河南苏。三族是:眉派苏,蜀派苏,闽派苏。其中,武则天朝宰相苏味道,为眉派始祖。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提到:“苏氏出自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新唐书》记有唐代宰相苏味道(648—705),赵郡栾城(今河北石家庄栾城县)人,初唐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先祖为汉并州刺史苏章,后有人因官居于赵郡,其父亲苏荣,任小官。苏味道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极大贡献。其《上元》一诗,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着有《苏味道集》,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他20岁中进士,初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重用,两征突厥。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升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留下次子苏份在眉山定居。因此,眉山苏氏源于河北赵郡苏氏。苏味道为眉山苏氏始祖。味道之子苏伯,任膳部员外郎;苏份;苏倜,兖州刺史;苏惋,职方员外郎。其弟苏味玄,居官膳部员外郎,有子苏偃,孙苏油、苏准、以及任郴州刺史的苏汤。

单列眉山世系:苏味道→苏份→苏瑗→苏诜(shen)→苏汝集→苏泾→苏釿→苏祜→苏宗杲→苏序—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的高祖苏釿,祖苏祜(905—958),是眉山第八世,配李氏,生六子。宗善、宗宴、宗昇、宗杲、宗德、宗晁。苏谱评价“李氏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苏祜与李氏同葬眉山修文镇。

苏宗杲之子苏序,字仲先,配史氏。族谱称其:简易朴实,不信神鬼;与妻史氏合葬眉山安道里。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苏序“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晚年好作诗。因苏涣入朝赠大理评事、职方员外郎,夫人史氏,赠蓬莱县太君。

苏味道第十一代孙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眉山苏氏遂成为海内仰望之家。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屡试不举,经韩琦推荐任文安县主簿;深得欧阳修赏识,荐为秘书省校书郎。他积极主张抗击辽。苏洵以文章闻名于世,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女苏八娘,亦称苏小妹,也是古今杰出才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又因卷入“元佑党人案”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最终远谪海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遇赦北还,不久病死于常州。他的文章挥洒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苏轼先后娶妻妾三人:王弗生长子苏迈,王弗二十七岁因病逝世,堂妹王闰之嫁给了苏轼,生子苏迨、苏过。苏轼之妾王朝云,原为歌妓,十二岁时被苏轼赎出,长大后收为侍妾,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最困苦的岁月。朝云生子苏遁,早卒。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十八岁与其兄苏轼同科进士。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三、江南苏氏

一九三九年苏先明先生撰写《苏氏族谱》“苏氏族谱序”曰:“我支族谱始于宋代,尤以北宋苏洵老泉所撰为典型代表;历经战火灾害和动乱之后,现已在江南太平岭,查明苏氏宗谱,上潮自高阳,五传生樊,为昆吾,始封苏地为氏。至汉有苏建随武帝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又至唐有苏味道在眉山为官,留子簇洵,始为眉州苏氏。到北宋苏洵修谱。苏轼东坡坎坷一生,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终老于常州。其长子苏迈,次子苏过,落籍常州,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东坡家族前后二年多年历史,常州是苏轼后裔的发源地。苏老泉在眉山撰修苏氏族谱。东坡后裔眉山分支自常州而至宜兴秦川、铜陵。后继芳公自铜陵迁江南岭上,后裔分布江南江北。”皖南苏氏以苏洵为一世祖。“苏氏族谱序”中“东坡后裔眉山分支自常州而至宜兴秦川、铜陵。”此句对于皖南、霍山、岳西等县的苏氏来说,有些不准确,应改为“苏辙后裔眉山分支自颍川而至铜陵。”。颍川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河南禹州)。

苏洵次子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十八岁与其兄苏轼同科进士。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再次被贬,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着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着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苏辙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名作《六国论》,雄辩滔滔,冠绝古今。

据来榜镇《汪氏族谱》记载,苏辙曾任徽州绩溪县令,并为当地唐朝越国公汪华庙题诗一首:《 七律.忠烈王陵庙》

石门南出众山巅,沃壤清溪自一川;老令旧谙田舍乐,春耕正及雨晴天;

可怜鞭挞终无补,早向丛祠乞有年;归告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穟欲蚕眠。

苏辙亦有三子:长子苏迟、次子苏适、幼子苏远。五女(实为七女,另两女夭折)。

苏辙长子苏迟,字伯充,小名梁,号涌泉先生;娶妻梁氏(宰相梁适的曾孙女)。绍圣元年(1094)苏迟留居颍昌。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直秘阁,知婺州(金华),有政声,婺州父老为立碑祠。后召为中书, 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处州。权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葬江西南溪灵洞山。苏迟生子三:长子苏简,封中大夫。乾道二年卒,复龙图阁致仕。赠少保。次子苏策,授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丞,兼权吏部郎,主右选。

次子苏适,字仲南,小名罗;娶妻黄氏,为龙图公黄寔之长女。初以苏辙之恩授承奉郎,任郊社局令。苏辙北归,苏适复出守太常寺太祝。党祸复起后被罢官。后监西京河南仓,中山帅赵公述荐为判广信军,卒葬河南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生男:籀、范、筑。

苏远,又名苏逊,字叔宽;随父苏辙至雷州。任通判泸州潼川府。娶妻黄氏,黄寔之女。续娶范镇之孙女。大观元年,出监淮西酒税官,曾回蜀通判泸州潼川府。卒于靖康元年(1126)。苏远生子司:苏箴、苏筠、苏簦、苏箱。

五女:一嫁文务光,二嫁王适,三嫁曹焕,四嫁王俊明,五嫁曾纵。

苏适三子:苏籀(zhou)、苏筑、苏笵

苏辙曾孙、玄孙:

苏谔、苏简、苏诵、苏诩、苏林…………

北宋时期眉山苏洵首修《苏氏族谱》,苏洵五世孙苏继芳二修。其中有苏轼题写的“苏氏族谱”;有苏洵写的《谱例》、《苏氏族谱序》、《族谱后录上下篇》、《大宗谱法》、《苏氏族谱亭记》等;苏姓的家谱由谱名、题辞、谱序、凡例、世系、族规、行状、文献、画像、五服图、字辈谱、续后篇等部分,还有:志、序、传、昭、论、系、说等部分。
当年司马光、岳飞均为苏氏族谱题辞。司马光题为:“辕轩肇迹,昆吾启祥;司寇脉衍,平陵功敫;弁州贻泽,凤阁传芳;眉山挺秀,奕世荣昌。”岳飞的题辞为:“眉山苏氏,世传至宝。” 苏洵主编的眉山《苏氏族谱》一卷,明刻本,收藏在“天下第一藏书楼”——天一阁。

安徽省黄山区永丰乡岭下村是苏氏集居的地方,人称“岭下苏”。南宋建炎皇帝赵构(公元1127-1130)掌权时期,当初被打倒的元佑党人得到了平反昭雪。那时苏辙已死多年,苏辙的曾孙苏继芳因此被朝廷擢拔为乡贡进士第一名,任安徽铜陵县令。苏继芳任县令的第四年,金兵打到长江,他打算携带一家老小回四川故乡。当时金兵与宋军正在三峡入口处交战,苏继芳等待无望。出发前夜,苏继芳夜梦五猖菩萨指示迷津,第二天,在江边捡到一只藏有五猖菩萨画像的木箱;继芳就带着这只箱子辞了官。苏继芳计划向崇山峻岭的皖南山区寻找避难所。皖南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历来是兵家不争之地,只有这里才有可能躲过金兵。于是,苏继芳带着一家老小顺江而下。

他们在贵池上岸,经青阳,到太平,往皖南深山奔走。进入太平地界,走到一座高大的峻岭,挑夫的扁担突然折断。苏继芳认为这是天意,既然是天授之意,居之必吉,他将这里起名“必吉岭”,并在此种下一棵榆树。为纪念先祖迁徙之功,苏氏后人在必吉岭上修了一座五猖神庙,保留至今。泾县、石埭、黄山市的苏姓,在清明节和冬至的时候,都要到岭上去祭祖。

苏氏家族在此过着拓荒者的生活,搭建茅棚,开荒辟地,耕耘劳作。他们顽强生存毫不气馁,与大自然抗争,在历史的缝隙中求生存。苏氏终于在这贫瘠荒凉的大山之中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清朝嘉庆《太平县志》中记载了苏继芳弃官隐逸岭下的历史。苏继芳为太平苏氏南迁始祖。

越过元朝,到了明初,必吉岭下苏氏繁荣兴盛。明初,苏显荣兄弟十人分迁各地。苏显荣迁到必吉岭下,人称为“岭下苏家”,建起“六甲祠章”;迁到必吉岭以上的,称“岭上苏家”;迁到石埭县的广阳、乌石、夏村(均属黄山区)等地的,称“广阳苏家”。

皖南苏氏家族承继祖先风范,重教兴学,耕读传家,其族中子弟有文化和思想、能诗善艺的人才众多,从而保持了这个家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民国时,岭下苏家出了个震撼中华的文学才女——苏雪林。今岭下苏村着名人文景点有:希范堂、苏氏宗祠、海宁学舍、五福庙等徽派古建筑群。

太平县岭下苏家是霍山、岳西、英山等县苏氏的发祥地,因此,本文不惜笔墨于此。

岳西苏氏迁徙路线图:河南——武功——杜陵——栾城——眉山——颍川(颖昌、颍州)——铜陵——江南岭上——岳西县鹞落坪

南宋建炎二年(1129),苏辙四世孙苏继芳任铜陵县令。苏继芳上任第四年,金兵打到长江边,铜陵成了战争前线。继芳计划弃官逃回四川眉山故乡,但当时回川之路受阻,他只好带着家人逃向皖南山区。当年,苏继芳携二子在安徽黄山太平泾阳吉岭定居下来。苏继芳为太平苏氏始祖。苏继芳后裔散居太平、石埭等地。其中一支迁居霍山县道士坪(岳西县鹞落坪)。

(如果能将1——18世列出,就太好了。)

明朝万历年间,苏轼第十九世孙苏世黑(复滔次子),生子中陕;苏中陕生三子:一煖、一煌、一熤;苏一褑生长林,长林生贤欲。

清朝乾隆年间,苏洵二十三世、苏继芳十八世——苏贤欲自江南岭上迁居霍山县道士坪(今岳西县包家乡美丽村道冲)。苏贤欲生于雍正甲寅年(1734),卒于乾隆戊辰年,葬于屋后凤形;娶汪氏,卒葬屋下狮子形;生子汝荣、汝华、汝富。岳西县苏氏繁衍至今二百四十余年,——代,——人口。

民国期间,苏岳祥父子,由美丽村迁居连云乡关畈窑厂定居。

皖南黄山市《苏氏族谱》历经九修:宋至和乙未年间苏洵始修、宋绍兴丁巳苏继芳续修、宋嘉泰壬戌苏忠诲等三修、元泰定乙丑苏友龙等四修、明正统丙寅苏绍庆等五修、明嘉靖丙辰苏廷钦等六修、明万历癸未苏复霈等重修、清乾隆癸未苏尔诒等七修,清光绪己亥苏国华、苏锡岱等八修48卷、2004年苏鹤孙续修卷之四十九。(建议:岳西县苏氏,可以再次找到自己的先祖详细资料。)

翰墨之家的辈分派字也与众不同,其派用字选于一首古诗:泉滨之竹凤翩翩, 继而思官二峨迁, 当时发达遗忠泽,南服龙从世蔓延,公希振显承余庆,士在朝廷惟有元,一邦钟汝岷嵋秀,荣至金门用永传。

英山县苏氏字派:一邦贤汝秀荣至金,致知诚意修身本,国治家齐道乃全 言念祖宗功德茂,心存正大绍前贤

《苏氏族谱》记载苏氏武功郡堂联、门联二副:

武功世泽流芳远;文墨家声日月长。

东坡文墨传千古;眉山宗支振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