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姓氏中,异姓同源的现象和异源同姓现象同样普遍存在。苏氏族姓中,从苏姓改为他姓的也不少。唐天复元年(901),苏检任唐昭宗宰相,朱温兵变,欲挟天子以令诸侯,昭宗被朱温劫获。天复三年(903),苏检被流放环江,全家被朱温杀害,只有次子苏原投奔舅舅彭高,被收为子,改姓彭,居徐州,其后裔分布在皖北、苏北、鲁南和豫东一带,都记先祖苏检,称“苏彭一家”。
《泉州志》、《同安苏氏宗谱》、《安溪衡阳大宗谱》载,元朝成宗大德七年(1303),泉州地方官苏唐官、苏唐莹、苏唐郁三公,负责泉州地区税银征收,奉命派员押解税银去京都上缴国库。途经扬子江(长江下游)时,遇江洋大盗,税银被劫尽,三十六名押解人员全部遇难,“三公”得知,报奏朝廷予以查处。元朝廷派邱宗鲁、曹日修二位为钦差大臣,来泉州查办此案。邱、曹二钦差不但不秉公办事,而且向三公无限制地敲诈勒索。三公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邱、曹二钦差殴毙,由此惹了大祸。元朝廷派兵追杀,凡泉州地区的苏姓都受到牵连,族人纷纷各自逃难,有的苏氏族人改姓为许姓,有的改姓为周姓,有的改姓为连姓。当时“芦山堂”也被元军焚烧殆尽。芦山派苏姓为避元朝廷镇压,改挂“眉山堂”灯号。
明朝洪武年间,结公第九世孙苏卓周,家居安溪县新康里竹园,养鸭为业,勤奋创业,家境富裕,择一地欲建房时,一夜做了一个美梦:“此宅基地倘若姓周之人建房,富贵至极。”所以卓周公想我名“卓周”,把周字调过来叫“周卓”可也。后其子孙也成为周姓。
这些在元明时期苏姓改为周、许、连的后裔蕃衍迁徙,大都布居在泉州地区或港台及东南亚各国,人口数十万,至今他们都不忘改姓的历史,尊崇自己的原苏姓源流.在建祠和修谱时都标“武功“或”“芦山”堂号。在台湾、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苏氏宗亲会均有周、许、连姓宗亲参加。世界苏姓第六届联谊会在福建同安“芦山堂”召开,会标也是挂苏、周、许、连宗亲联谊会。
溯源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记录着苏姓家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漫长过程,谱写了一部与时间并存的发展史。一代代子孙,传承苏姓的客观存在与恒定家族各个时代的血缘文化。苏姓家族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着名家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发展中,苏姓子孙发挥了聪明才智,做出许多卓越的贡献。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着不少苏姓家族。早在西汉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的康居国有“小五王”,其中就有就有苏王。东汉时在今新疆南郊的和田为于寘国,其宰相苏榆勒拥立广德为王,在于寘国与沙车国的交战中起重大作用。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族人,东汉永元年间(89—105)参与了东汉政权对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大都护苏拨 在这次讨伐中立功封为率众王。在东汉时期朝鲜南部三韩中也有廉斯人苏湜,被光武帝封为汉麻斯邑君使。东汉灵帝时在辽东有苏仆延,称峭王,长期为汉戍边。在唐代,突厥苏禄,结兵三十万,自为可汗,雄据西域。开元时唐朝廷封苏禄左羽林大将军,赠顺国公。东胡大酋苏支因战高丽有功,整部族内附唐室。唐朝西域的龟兹国王苏伐勃太宗赐以玺书抚尉。在南方西南蛮的清远国王苏唐磨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与诸多小族内附,授封为将军中郎。在宋代,位于今湖南安化,新化一带的梅山蛮首领苏方、峒主苏甘所部于熙宁年间(1068—1077)被平定汉化为汉族,成为苏姓一支。在云南黎县黎州诸銮中其首领苏吠,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被授邓怀化将军。
《姓氏考略》载:“汉代辽东游牧部族乌桓有苏氏,汉晋时期辽东乌桓部族有苏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鲜卑族跋部拨略氏改为苏姓。”《隋书》记载:“北周武帝时有苏底婆,西域龟兹人其后裔姓苏。”“《高丽史》记载:“金代女真族自以苏为姓,女真族是满族的祖先,清代满州人有许多姓苏,世居辽阳一带。”清代八旗中始伊拉哩氏、苏佳氏、苏嘟里氏、苏尔佳氏的后裔改汉姓,以苏为姓。现今满族中姓苏的也很多。明清时期,云南保山县土司巡检花苏氏,系白族,后代改汉姓为苏姓。清代蒙古镶蓝旗中改汉姓为苏姓。伯族苏木尔改汉姓为苏姓。裕固族苏勒都斯尔改汉姓为苏姓。土族苏卜氏改汉姓为苏姓。恙族苏蟒达房氏改汉姓为苏姓。达斡尔乌尔克氏改汉姓为苏姓。 族阿苏氏改汉姓为苏姓。而今少数民族中京、瑶、藏、土家、满、回、黎、壮、朝鲜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苏姓族人。这些苏姓都有各自的渊源出处,形成苏姓中同姓不同宗即异源同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