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苏颂科技教育基金会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百年苏氏祠 沦为小旅馆

 
文章附图

苏氏宗祠的后人拿着父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祠堂前的合影,与今日的祠堂相对比。  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 实习生陈家乐摄

位于海珠区大塘村的苏氏宗祠距今已经有184年的历史了,目前还有100多位苏氏后人在大塘村生活。据悉,他们都是苏轼后人的一个分支,180多年前从车陂迁到大塘。目前宗祠里还供奉着苏轼后人苏廷章的牌位。但因为历史原因,这个百年宗祠却变成了小旅馆。

海珠区大塘村有座百年苏氏宗祠,现在变成了小旅馆。昨天,记者在苏氏后人苏永坚带领下找到了苏氏宗祠。仅仅从外表上已经看不出这是一个百年宗祠,门前是一个小卖店,有一名女子在卖菜。

走进去几米,记者看到“苏氏宗祠”的匾额悬挂在门上方,旁边附有“道光乙酉”的字样。苏永坚说,这个宗祠距离现在已经有184年的历史了,原本宗祠外面有石柱,大门上有对联,宗祠里面还有祖辈苏廷章的画像,可是这些物件现在都不在了,只有门框、门板和“苏氏宗祠”牌匾是传下来的老物件。

记者走进苏氏宗祠的大门,看到面前是一条长廊,两边各有四五间房间,在宗祠大堂还有一个青色的柜台,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一家小旅馆,长廊两侧晾晒了一排排的衣服,大堂里还堆放着一些杂物。

在宗祠大堂正中间,苏氏后人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其中一个牌位写着“苏门堂上历代祖先”,另外一个牌位上写着“抗日爱国英雄苏廷章英灵”。牌位前的一张桌子上有香炉,上面插了不少正在燃烧的香。苏永坚说,虽然苏氏宗祠被改造成小旅馆,但是后人们还是供奉上祖先的牌位,在大小节日都来给祖先烧香祭拜。

苏氏宗祠

苏轼后人所建

苏永坚和叔叔拿出了一本记录海珠宗祠的文献资料,上面记载了苏氏宗祠的身世。原来,苏氏宗祠是苏轼也就是苏东坡的后人所建。

文献上说,苏轼晚年由于与当朝权贵政见不合,被流放到岭南,次子苏迨也举家南迁,隐居于广东南雄珠玑巷。苏迨的妻子欧阳氏到珠玑巷不久,即生下长子苏绍箕。

苏家一门杰出者甚多,不仅有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也有浩气冲天的爱国英雄,这位爱国英雄就是苏氏后人苏廷章。据介绍,民国时,有一官半职的都会在祠堂挂匾,当时苏氏宗祠就曾经挂着一个横匾,俗称“烧猪盆”,这个横匾就是表彰苏廷章的。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光复军骑兵独立团团长张宗昌组织了600多骑兵希望参加革命,在俄籍货轮上工作的苏廷章得知后,免费让他们乘船、吃饭,使得部队可以顺利地从日本长崎抵达上海。张宗昌因此给苏廷章封了陆军少将的官阶,苏廷章既懂俄语又懂日语,曾为抗日立下不少功劳,后来去了台湾。

1993年,苏廷章的后人还在大塘村苏氏宗祠的大门前与多名苏氏后人合影,这张照片到现在仍然被苏永坚等人保存着。

历史原因导致出租变旅馆

为什么一个百年宗祠会变成小旅馆呢?记者从海珠区江海街的答复中知道答案。

街道答复称,经向红卫第六经济社调查了解,大塘苏氏祠堂地块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分田到户时已经分配给红卫第六经济社,并有产权证明;另外红卫第六经济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外墙搭建成商铺作出租用途。

苏永坚和叔叔说,多年前苏氏宗祠还没有租出去的时候被用来堆放杂物,宗祠大堂里堆放了很多建筑材料。后来,宗祠被租出去了,就成了一个小旅馆,多年来都是这副模样。去年重阳节苏氏后人在白云山祭拜了祖先苏绍箕后,大家商量并一致要求大塘红卫第六经济社尽早移交苏氏宗祠使用权。

“经过我们走访了解到,目前海珠区各村绝大部分的姓氏宗祠已回归本姓氏后辈,并作为本村老人、村民休闲茶话相聚的地方,例如大塘村的林氏宗祠、曹氏宗祠、李氏宗祠均早已回归。”苏氏后人说。

租约到期后 使用权回归

昨天,记者针对此事向红卫村村委书记了解情况。他说,红卫村已经多次协商调解此事,第六经济社之前也召开了社员大会,社员同意归还苏氏祠堂的使用权。

记者又联系了红卫村第六经济社的伍社长,她说,社员大会商讨的情况也复印给了苏氏族人,社员们同意将苏氏祠堂的使用权交还,不过这要在出租合同到期之后才能履行。

苏永坚叔侄拿出了伍社长说的复印件,上面写着:由于历史原因,苏氏祠堂现为广州市海珠区红卫第六经济合作社社址,现苏氏族人要求红卫六社归还祠堂,由苏氏族人管理及维修,现召开社员大会商讨此事,待祠堂内租赁合同到期后拆除间墙,清干净余泥,归还苏氏族人供奉管理及维修——复印件下方签上了多位同意此事的社员姓名。

但是苏氏族人仍然不放心,他们说,这毕竟只是复印件,不是正规的合约,而且目前苏氏祠堂的产权属于第六经济社,苏氏族人是没有产权的,万一以后城中村改造,不知道会不会被拆。对这个担心,红卫村及第六经济社未给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