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苏颂科技教育基金会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苏晋云:苏氏文化精英赏析之一

 
文章附图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在这丰富的文化现象中,有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贯穿着春秋战国直至大宋以降,那就是“苏氏文化”。其代表人物有苏秦、苏武、苏颂、及北宋"三苏"等,他们的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功绩顕赫,名香千秋。这些精英人物的所作所为,德品才学,各具特色,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歌可泣、可颂可范,千古不朽、万世流芳。

愚曾自问:什么是苏氏文化?自答之:究其本源,基本是中国老庄、儒家文化的"形异质同"之体现,即:“忠、孝、节、义、悌“,入世、担当、弘毅、守道、仁爱!


     苏氏文化中,有研究苏武的研究会,有研究苏颂学术的研究会,更有苏东坡文化研究会众多,而独没有苏秦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会。诸位想想看这是为什麽?今按历史时间顺序另择文苏武公,先说苏秦。


      苏秦,是苏氏人物中出身门第最差,居为"棚户区",在穷困的环境中,自小心理上就受到深深的刺激,耶和华为什么偏偏让他生长在这个"豪华的世纪"战国时代。让他投胎在豪门世家多少好,这真不知是否耶和华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关上一扇门,为他开啓了一扇天窗。尽管苏秦穷得"脚指头贴後跟",但能走多远靠的不是双足穿什麽名牌,鸿鹄之志寄苍宇,燕雀之心系檐下,苏秦飞出去了,虽碰了一鼻子灰,又飞回来了,家里的人看不起他,但他没有看不起自己,能飞多高靠的不是翅膀,是肺活量。


    苏秦的豪气干云,集战略、政治、军事于一身,丝毫不亚於当时名世的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四君子为首的,万余位杰出门客。他天生具有明犀的超强大脑,面对人生的几经坎坷,他格物致知,势不气馁,遇挫愈勇,学习上毫不懈怠,以吾道"一以贯之"之毅力。头发结梁顶,竹签刺屁股,蚊虫叮眼泡,痛痒不放,立定坚毅,砥砺品性,创造未来。他之追慕,他之光彩,要使得当时整个"世界"格局因他而改变,他要塑造出整整一个,属於他的历史时代。哪怕,脑袋挂在裤腰上,面对冷兵器之冷,柔以三寸舌之热,胆大包天,视死如归!为此,司马迁在他的巨着《史记》中,特为精心设计将年代、地点、人物、事纪一一作了史实性的特写《史记·苏秦列传》。

     三寸不烂苏秦翘,兵卒未动战乱消,六国相印苏子佩,可怜福份受不了。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士子并出,有智者不乏,有勇者亦不乏,智勇双全者乏。苏秦,从战国时代一介草根寒士,跃升为士子之翘楚,以他纵横天下的清晰表达与策略,於六国群雄之中,唇枪舌剑定广厦,不发一枪而屈人之兵。使得二十年间无战乱,多少生灵免涂炭。倘说,秦国後世之秦始皇,是以武力战争之手段,并呑六国。那么苏秦,则以他的纵横文韬策略,以"和为贵",安邦定国泰,遂使天下苍生保安宁,倘从这个角度上说,苏秦的历史贡献,功莫大焉。


     "三寸舌,为王者师定天下"这句话相当於说,"吹牛逼"不犯法。首先,牛逼要吹得自己相信,别人也相信,且还非一般人相信。要吹得上下一致,统统服贴,这个牛逼的成本代价,恐怕是中国五大银行也支付不起。其次,牛逼会吹了,"吹牛逼"的对象要瞄准,因为,能听"吹牛逼"的人,一般比"吹牛逼"的人地位还要高,诸葛亮会吹,但得刘备会听,张良能吹,但得刘邦会听。没有找好会听的对象,"骚眼儿打给瞎子看"枉送秋波。谁能吹得各国君王"脑洞大开"齐拜吹者为师?後世武圣关云长亦只不过"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舌战群儒"非君王。而苏秦一关一关过的是君王关,各国君王岂庸才?请君不要忘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和平协议书"是从苏秦手上诞生的!(笔者注:史有战国玺六面印为凭,"秦"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有统一六国後的秦,因而往往忽略了时代的区别,笼统地说"秦印",考後世一印六面吉语,自苏秦相印始),苏秦紧紧扣住了一个华夏民族爱好和平的主张。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他的心声是"和平万岁",他的代价是"五马分屍",但盖世无双!


     佛魔同体,水乳融合,功过千秋任评说。大凡伟大的思想都是药,凡药都"有毒",关键後人是否具有"抗毒"的肌能?历史以来在研究苏秦国际战略发展观上,能"抗毒"的人乏陈可数。数来数去追溯源头第一人,还是大宋苏门中的苏洵能"抗毒",两个儿子都有"抗毒"的遗传,从苏秦这个人物的品格、人格中有效地借鉴应用,并在对国家发展策略上各有建树。


     草木秀出谓之英,胆略过人谓之雄。苏秦集平凡伟大,然而不幸罪过於一生。苏秦灭,六国乱、六国灭。愚以爲除了苏秦自身命运的因素之外(另择文叙),他的谋略被不能"抗毒"的人,拿去为非作歹,反过来,再反咬他一口,苏秦的历史悲哀、罪过大就大在这里了!我替苏秦呜呼…愿昆吾公垂怜,愿耶和华垂怜!赦免他的罪过乎!幸哉、秦灭六国,非由秦人统一中国,乃由中国人,自臻于统一,还是回到苏秦纵横之原点。秦二世速亡,而中国人统一则仍继续。此乃中国人建立了中国,而非由中国,来产生出中国人。故道统,必尤尊于政统。苏秦则该是苏秦,苏氏中国一人物!


     倘若,以与时俱进,以大无畏、积极的、勇往直前的眼光,覌看苏秦的纵横手段,再加之以春秋墨子的治国理念,恐怕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完成了中华道统合众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合众国,而绝非当今的美利坚合众国。


     再道《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汉代的刘向编纂的,根据他手中的历史资料编辑成书,取名《战国策》。古代所指的"策士"就是专讲"谋略之学"的人,相当於现在,我们北京开"两会",就某一社会事件,向政协、或人大提出一个建议,建议在古文中简称为"策"。


     中国成语"献计献策",专门以这种计策起家的简称"策士",苏季子即为"策士”之代表。


     时代发展到了宋代,因时势的需要,改变了科举,应考的文章中,必须要有一篇"策论"。策论就是看应考的考生,对政治和时事的见地,并对国家大事,发展趋向的观望与认识。我们知道,宋代的苏东坡在考场中充分发挥,考中科名的那篇着名的文章,为欧阳文公所激赏的即《刑赏忠厚之至论》,探讨司法上的判罪问题,是考生中立论独特的。倘若,我们要探讨苏东坡学术根基之源头,可知他的学问不仅是熟读了必考的《昭明文选》且还学活了加考的《战国策》,奠定了儒释道三家之基础,这与他父亲的教学、学术指导,是休切相关的。


      历史而客观地说,在学术上,系统地总结反思,苏秦成功与失败成因的第一人,是苏轼的父亲,"三苏"门中老泉苏洵也。所以,真正追溯源头"苏秦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会"首任会长,名至实归,必当苏洵!副会长是苏辙,秘书长苏轼。为何如此说?那么请看他们的研究成果。


      从前读书人中,对於这本《战国策》,有两种观点:一是限制年轻人,不许读这本书,认为读了这本书,心思学坏,学术有歪。所以,要先读“四书、五经”,等到“四书、五经"读好了後,打定了这个底子,然後再读《战国策》,由正能量而懂得如何权变。但另一种观点是,每逢时代乱世之际,应当多读《战国策》,应若乱世之时,需要有头脑子灵光的人才。所以,读了《战国策》对事物的观点、立论会有所不同。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四川眉州(今眉山)人。家庭出身比苏秦底子殷实多了,是一个屡世不顕,而极有文化素养的家庭,苏洵的父亲苏序学养深厚,知书能诗。苏洵的叔叔苏澹、苏涣都曾以文学应举。苏涣於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及第。上一代苏门的好学之风,苏洵怎麽可能没有熏染呢?苏洵天资聪颖,"少不喜学",读书好比坐班房,四川话说:这个娃相当喜欢耍子,愚时今好有一譬:似ipad、iPhone等机拿在手上,无师自通,不用教的。至於读书么,先搞定了游戏机通关再说。但他玩的不是游戏节目,他玩的是游戏机电脑程序的软件开发,质地不同,他不是"少不喜学",是太"少好喜学"了,玩出了"六艺"之根,这为他以後的《六经论》在"耍玩"中就已打上了基础。顽皮的娃子特聪明,这是苏洵的天资,所以从苏洵生命的时光看,他一点也没有浪费,27岁开始发功了,相当"全垒打"。什麽《战国策》、《四书五经》、《史记》、⋯一发不可收拾。虽举进士、举茂、才异等均不中,格老子龟儿子,苏洵士子,一张一弛,心理功能,状态极好。老子老泉,学问可不是为科举而学的,学识的渊博,不是为了征服别人,而是为了更能看清自己,责任、使命、担当,老泉乃意绝科举又怎样?倾全力为古文。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