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苏颂科技教育基金会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古镇镇古一村苏氏祖训典故挂祠堂,人才辈出成佳话

 
文章附图

【前言】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这是继2014年“家风”成为年度热词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重要场合强调“注重家风”,迅速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
  的确,良好的家风是维系一个家庭繁荣幸福的“关键因素”,家风是民风的体现。现代社会,尽管传统风俗不复当年,不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向前,离不开家风建设。中山市妇联近年来围绕家风建设,一直致力通过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用小家庭的良好家风带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从而形成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譬如举办了“传承好家风,汇聚正能量”城市论坛,邀请嘉宾与市民一起谈家风、晒家训,引导全市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树立,以家风促民风。市妇联还结合全市“邻里文化节” 的契机,寻找“最美家庭”、举办“好家风伴我成长”中小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父母修身大讲堂”公益讲座,同时举办“好家风促和谐社风”网上微访谈等活动,向全市家庭征集“家规家训”,让优秀的家规家训在每个家庭得到传承和发扬。
  市妇联联合中山商报,于6月12日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齐塑良好家风,共建美丽中山”,这个报道将持续到今年底,为读者讲述中山“名门”的家风故事,也寻找我们身边的“最美家庭”,解构中山社会发展背后的精神支撑……看看好家风如何在中山家庭中传承。

 今年6月,“亚洲飞人”苏炳添返乡时,憨厚的苏爸爸端出了古镇镇古一村的特产——苏家祠通菜。这道以爽脆闻名的食材,得名于当地一座具有500年历史的苏氏宗祠。本期家风要从这座宗祠讲起。9月底,记者来到古镇古一村津边里的苏氏大宗祠,祠堂前的通菜已经过造,却碧绿依然。走进苏氏宗祠,触读宗祠的一砖一瓦,一词一句,可以看出这里内涵丰富。祠堂摆放家风、家训,楹联、石柱联,中堂一侧挂着苏氏历代祖先的画像。看完这些,你不仅会发现“亚洲飞人”苏炳添原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后裔,还会发觉这个以苏氏后人为主的村庄,有着勤劳务实的农桑文化,近代以来依然人才辈出。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团结、爱国、爱乡的精神;家教方面,对品德的要求相当严格,却给子孙事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

□牢记祖训
将祖训故事挂在屏风里
  9月29日,记者跟随苏氏宗祠理事会负责人苏社丁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宗祠。这位80多岁的老人,无论男女老幼都称其“丁叔”。
  战争时期的“低下分子”,新中国成立后当过大队长,村干部,后转任古镇居委会干部,90年代退休后任村老人协会会长,丁叔对村里的一事一物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据丁叔介绍,如今看到的苏氏宗祠是古镇为数不多、保存尚算完好的历史文物。兴建于明正德年间 (1515年),2004年,年久失修的宗祠按照老面貌进行了重修。
  重修后,宗祠十分注重家规家训传教的作用。如后堂加建一个乐庵 小园,花园内有规则地种着几棵松树,四面墙壁画有数幅画,其中有两幅画特别有意思,一幅是百鸟图,栩栩如生,寓意苏氏后人认祖归宗,在外面闯荡的学子要记得这是他们的根。一幅是八仙贺寿,画面上除了有八仙,尽是农蔬果品。丁叔说,这些画都是基金会的理事们花了大量心思,用自己的手艺一手包办的。
  要数年代久远的东西,就得介绍祖祠后堂的屏风。这块刻着苏武牧羊、苏秦议政的木刻屏风,集中展现着苏氏人的祖训遗风。2004年重修时,后人仿古重新修葺一新,放在后堂两侧,供子孙后代观赏,学习宗族流传的祖训故事。
  丁叔说,过去每逢清明,村里人都会在祠堂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祠堂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道具,几百族人出入其间,阵容十分壮观。如今,苏家祠仍是村人婚嫁生日的宴席之地,许多年轻人透过祠堂了解自己的宗族根源。
  苏氏族人还成立了“苏氏宗亲基金会”,主持定期缮修祠堂,组织寻宗扫墓,修订族谱等事务。


□忠义团结
苏家祠升起古镇第一面五星红旗
  过去的年代,苏家祠曾是抗清抗日的秘密据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古镇升起第一面红旗的地方,英雄辈出。其中苏松柏、苏伟棠就是古一村人。
  特别是苏松柏,他1939年入党,次年,中共古镇党组织成立后任代理支部书记。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组织救护担架队并担任队长。1946年任“忠义堂舞狮会”的小教头。
  “忠义堂舞狮会”就是在苏家祠成立的,主要活动也多在苏家祠。当时一千多人的村子,半数年轻人在苏松柏等的号召下,参加了舞狮会,成为革命的一员。他们注重团结,期间还号召邻村暂时放下姓氏间的争端,为当地抗日救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区巢天林,为人牙擦擦,揸住几条枪,到处把人压,解放军就来,睇你怎恶法。”丁叔说,过去他们做地下工作,除了掩护好官兵,还做了许多宣传工作,例如派发这种宣传语和小册子,为后来抗战胜利、解放古镇打下了舆论基础。
  “笃崇礼义源流远,堂严正气绍达长。”在祖祠中堂,丁叔指着四根支柱中的其中两根告诉记者,不只在近代,“忠义团结、爱国爱乡”在其祖上迁徙的过程中就有体现:苏氏入迁古镇,可以说是南宋最后一次大战役————新会崖门海战的一个结果。南宋末年,大将军苏刘义(苏东坡的第八传孙)护送二王出逃临安,后辗转至福州、新会,几经沉浮,他们家族南下的足迹,延展了苏氏入住香山的前路……


□勤奋创业
东方灯饰照亮人民大会堂
  讲到苏氏创业的故事,开始滔滔不绝的丁叔有点遮遮掩掩。祠堂里的乡亲抢着说,丁叔膝下的三个儿子就是村里成功创业的代表。
  坐落在古镇新兴中路的东方灯饰大厦,董事会的"三剑客"苏泽深、苏卓华、苏卓杰被乡亲们称为"新三苏"。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在村委工作,苏泽深等本来可以靠父亲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然而苏氏三兄弟却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自主创业路。
  丁叔说,长子苏泽深毕业后,在古镇镇公社的建筑队学徒,从事木料加工,通过刻苦好学,找到了门路,不久开办了自己的木器厂。虽然只是用木板制作包装箱、啤酒箱等简易器具,但对于没有纸箱的那个年代,包装箱的生产让他淘到了第一桶金。
  随后苏泽深看到灯饰产业的崛起,兄弟三人联手创办了"东方灯饰"。几把螺丝刀、一把电烙铁,刺花台充当安装台,简易的设备、一两名员工,创业初期什么东西都"一脚踢"。"他们都是亲力亲为,从一个小灯泡做起,跑市场,学技术,兄弟分工很好。"提起孩子创业奋斗的历程,丁叔的自豪溢于言表。
  从一间小厂慢慢发展成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后,苏氏看准了酒店、餐厅用灯方面的高标准,提前抢占酒店(饭店)市场的行业地位。2009年,让苏氏兄弟兴奋的一桩工程是,他们将东方灯饰装进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据说,人民大会堂迎接国庆60周年进行装修改造,招标通知发出后,国内众多成熟的灯饰企业,还有香港等外资企业都积极参与竞标。最后东方灯饰中标,奠定了其在重大场所灯光工程的地位。
  回顾30多年事业的成功,苏泽深最近一次接受《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采访,谈到家庭长辈勤奋务实对自己的影响,谈到兄弟团结对事业的贡献。丁叔认为,苏氏后裔来到古镇后,血液仍流淌着勤劳务实、自由变通的基因。据村志记载,当年老祖先就曾种植荔枝树,邻村效仿滞销后,改种柑橘,后务桑蚕,产量在附近县市都是"杠杠的"。


□家教严格
苏炳添有个"严"父亲
  说到古一苏氏,苏炳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这几个月,"亚洲飞人"被盖上许多精神荣誉。谈到这个小伙子,村中的老人也不乏称赞,不过称赞的口吻要比"外人" 朴实不少--"好有礼貌"、"好精灵"、"家教挺严的"。
  丁叔认为,不能在后人成功后将其事迹"马后炮"地往"古训家风"里套。但究其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苏氏父母对儿女成长发展的开明在村里并不鲜见。"从商的,从政的,出国深造的,只要不是伤天害理,村里的长辈对儿女发展挺放心。"丁叔不忘用自己做例子。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苏炳添父母对儿子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放任自流。在《解码亚洲新飞人苏炳添》一书中,记者看到2005年初入体校的苏炳添因训练枯燥,一度想辍学回到古镇,但父亲苏振华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想他轻易放弃,亲手将返家儿子送上公交车,"严父"角色可见一斑。这个家教甚严的农村小伙子在其成名后的各种公开场合,面对各种媒体,都表现出高情商和好家教,获网友称赞。
  村里的老人说,苏炳添从小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就很好,与小学班主任从毕业至今都有联系,这种长期的感情许多年轻人都未必做得到。"除了个人自律,家教不严的孩子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