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苏氏发展到现在基本形成三大传系,即漳州苏氏,同安芦山苏氏,南安阜阳苏氏,对于入闽始祖的争执也各有说词。其中,漳州虎渡苏氏依谱系只能上溯到北宋末年的苏宋杰,至于入闽首苏,今人苏登科则隐指初唐陈元光开漳时期的苏道,他通过对明代《重修同安苏氏族谱序》的解读甚至认为相当部分的同安苏氏(主要是青礁苏氏一支)也是漳州虎渡苏氏的一支。芦山堂苏氏则言词凿凿地认定其始祖苏益为唐末入闽始祖。而阜阳堂苏氏更是指其初祖苏义才是入闽始祖。
芦山堂和阜阳堂苏氏在叙述苏氏入闽一事中共同指向唐末王潮据闽事件。阜阳说大体是唐末光启初年(公元885年),家居固始苏堆(今苏岗)的光州刺史苏奕四世孙苏义,带二弟随王绪、王潮入闽,进兵泉州驻城隍庙,因军功戍泉关涧埕,世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园,仲弟居永春毗湖,季弟居云台开山(泉州磁灶苏垵一带)。苏义为阜阳苏氏入闽始祖,通称大郎公。而芦山说这三兄弟分别是苏义、苏羡、苏益,最后由苏益发扬光大,遂尊为始祖。
如果苏氏三兄弟确实随王绪入闽的话,那么这支苏氏的老大应属苏义无疑,所以有的芦山苏氏后人甚至只字不提三人,只说苏益一人,并且将他的生年定为856年,然而真正将芦山苏氏发扬光大的是苏益三子苏光诲,其生年是公元922年,很明显,苏益不可能到67岁才生他,但如果苏益的生年确如谱谍所言是公元875年,那么一个才10岁的小孩就根本不可能独立随军参加长征(即使成行,也会在王绪入闽途中清除老弱的无人性政策下做了冤鬼了),甚至做什么开路先锋了。
考大郎公义字旧写作“义”,二郎公为“羡”,依唐宋取名之例,老三应取羊字头的“盖”或“羲”之类,取“益”字就有点牵强了,而且又名利用,本人猜想,如果苏益与苏义不同支的话,应该不是随王绪入闽的,而是先世就在闽南,这从他的先后世居地也可窥一斑,而他的原名也应该是苏利用。谱谍称苏益先世居温陵(今泉州)眉山,故亦称眉山苏氏,而其长子苏光谊、次子苏光谓时已居永春,三子苏光诲发迹后迁居同安,因此苏益先世应该是居于温陵的苏氏。
这个先世能追溯上去的从现有史料上看就只有初唐的苏道了,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入闽,随迁军士3600,将校123,其中有称苏道者,固始人,为府兵队正,南宋绍兴间(1131-1162)授封昭德将军,附祀陈圣王庙(漳州北庙)。现漳州东南漳江对岸的下洋村,仍存一尊苏道塑像;龙海海澄合浦村的开漳圣王庙大殿中也供奉苏道坐像。《漳州府志》也载,随陈政(陈元光父)58姓123将中有苏道。
就象广府人之言珠玑巷,客家人之言石壁堡,为什么所有的福建苏氏(包括别姓)都要说自己祖先来自光州固始呢?前人宋代文史学家郑樵已指出“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与郑樵同时代的方大琮赞同郑樵的观点,认为闽人伪托固始籍贯是为了换取闽国统治者的优待。他说:“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绪拔二州之众,南走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尚固始人,其实非也。然后疑始释,知凡闽人所以牵合固始之由。”其实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大力宣扬推崇血缘、宗族、姻亲、乡梓等由内而外的社会圈子观念,因此连带着明明是河东人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也成了固始人魏氏的上门女婿,他手下的苏道自然也难以幸免。
PS:如今磁灶苏垵是陈姓聚居地,他们的始祖也被称作三郎公,居然是陈洪进的直属后裔,而这个陈洪进,正是同安苏氏芦山堂始建的重要人物。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件让人诧异的事情。